认识保理

商业保理行业赋能小微企业高效融资

来源:转载自《金融时报》    时间:2021-11-29

2021年11月28日(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国内首笔跨境人民币保理业务成功在天津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片区落地。据悉,这笔业务以中国国航机票售卖全程业务数据为交易基础,以跨境人民币为结算方式,形成境外机票的人民币售卖—人民币保理—人民币应收账款收回的闭环管理。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突破了国内商业保理公司针对境外应收账款开展跨境保理业务的条件限制,还拓宽了人民币跨境应用场景,有效解决了企业国际业务回款周期长、占用资金多、汇率波动影响等问题。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已初具规模,成为供应链金融领域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力工具。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商业保理公司纷纷发力细分市场加强模式创新,双保理、再保理、联合保理等业务模式相继出现,跨境保理蓝海市场开始开发,商业保理与数字经济结合也更为紧密。
  一、保理需求显著增加
  我国应收账款规模的持续增长为商业保理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6.4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1%。而应收账款、存货是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资产,也是商业保理业务发展的土壤。业内人士认为,依旧旺盛的市场需求将助推商业保理行业持续稳步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规模年业务量有望达到3万亿元。
  在市场驱动下,商业保理的业务领域也进一步拓展,目前,保理服务已深入建工、物流、医疗、贸易、能源、交通、旅游、批发零售等多个垂直细分行业。而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出现,也带动保理业务从传统的B端贸易发展到C端消费领域,向一些原本零散的、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的行业领域发展,如消费电商、产业互联网等新领域的保理需求显著增加。
  同时,国际保理业务的潜力也进一步释放。值得关注的是,在服务国内产业供应链的同时,一批有实力的中资保理公司正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致力于为中外资公司提供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国内首笔跨境人民币保理业务在天津自贸试验区顺利落地,是跨境保理业务的创新尝试。国际保理业务的创新模式也将助力中小微出口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拓展海外市场,促进外贸新业态的加速集聚。
  二、科技提升服务效率
  随着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逐渐深入,商业保理公司也更加重视数字化发展,将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运用到保理业务全过程,以提升获客能力、运营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
  传统的保理获客方式通常采用线下模式,操作流程烦琐,业务管理系统复杂多样,保理行业数字化转型方向体现在线上化、无纸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方面,商业保理公司主要围绕产业链生态场景,加强信息技术研发,运用金融科技开展保理业务和风险控制,在促进系统效率提升的同时助力中小微企业高效获得融资。
  比如,有的商业保理公司以农村生产消费场景为载体,创新保理产品。通过构建客户收入周期、信用评分等风控模型,有效识别客户风险特征,进而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再结合商业保理公司的大数据优势和风险管理能力进入农村产业及商业场景,设计出覆盖农户从农资采购、农产品种植,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消费需求的保理产品。还有的商业保理公司在数字化保理架构下,依托于保理系统提供的如资产收集、存续期管理、资产池管理风险监测等辅助工具,高效应用业务底层数据,提高业务效率。
  三、同业合作大势所趋
  当前,商业保理与其他供应链金融业态联系更为紧密,为扩大业务服务规模,持续深入产业,加强不同商业保理公司之间的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比如,面对大型优质保理项目,几家综合实力强、优势明显互补性较强的商业保理公司可以合作提供一项或多项保理服务,从而更好地切入优质市场,实现互惠共赢。
  业内人士称,不同产业、同一产业不同类型的上下游企业,基于不同交易习惯都会产生不同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盈利模式,只有整体性解决供应链金融效益成本、交易欺诈、风险评估、风险防范、风险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才能系统性地提升商业保理的服务价值与能力。
  银行与商业保理公司在保理业务中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一直以来,银行是保理公司主要的融资渠道,而商业保理公司也是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重要依托。当前,部分商业保理公司已不再单纯把融资作为主要服务内容,而主要从事应收账款管理、催收及买方付款担保业务;银行则更多担负起资金方的角色,双保理、再保理、联合保理等合作模式也相继出现。
  相关专家认为,对于保理公司而言,要做好自身定位,深入产业,结合市场客户对自身资源、资金、技术、风控、背景进行充分评估和认识,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打开合作空间,与银行达成资源优势互补。